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30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30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

參考經文:《 腓立比書2章1~11節》

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。(腓立比書2章5節)

腓立比教會真是令保羅喜悅及感到安慰的教會,因為他們始終出錢出力支持保羅與他的宣教工作。但保羅仍提醒,他們的生活應該符合基督福音的要求(腓立比書1章27節a),意即信仰與生活必須連在一起。基督徒不能信一套,說一套,做又一套。最有果效的見證乃是言行一致的人,他們本身就成為信息。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‧加爾文曾說:「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工作中傳福音。」曾想過瑞士錶為什麼會那麼出名嗎?原來瑞士人用榮耀上帝的態度在製錶,製錶師傅是以「服事時間的主」的態度在工作,這應該也是基督信仰所帶來的結果,尤其受到加爾文宗教改革的影響。

信仰與生活既然是無法分割、必須言行合一的,所以保羅在本段經文繼續勉勵:大家若真的在基督裡,就要有共同的目標、同樣的愛心、相同的情感,和一致的想法,尤其在實際教會生活中,不可自私自利、貪圖虛名,要彼此謙讓,看別人比自己高明,不要只顧自己,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,一切要「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」,才能形成真正見證基督的信仰群體。

保羅的提醒至今仍適用於教會,因教會實為一群罪人的聚集,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問題,一定不完美;但教會卻同時是基督的身體,基督才是教會的頭。所以,就算教會兄弟姊妹之間仍有很多問題,也各有不同意見,但還是可能成為「合一」的信仰生命共同體,關鍵就是「以基督的心為心」。反之,基督徒與教會若偏離基督的心意,自然會偏離正軌,結果就可想而知了。至於什麼是「基督的心」,基督徒如何「以基督的心為心」呢?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6~11節引用早期教會普遍流傳的一首詩來說明,這段經文也被稱為「基督論」,讓信徒再一次明白自己所信靠、所跟隨的耶穌基督是怎樣的一位神。詩裡充分表達了耶穌基督的神性、位格:祂甘心樂意道成肉身、謙卑順服至死的犧牲,才成就了十字架的救恩,以致被高升、被賜下超越萬名的名號,配受尊崇與敬拜。

誠如《基督教今日報》「劉曉亭專欄」中提到:「信什麼樣的神,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。」今天的基督教會有否活出基督的樣式,也端看信徒有否「以基督的心為心」!


默想:

我所信的耶穌基督是一位什麼樣的神?我在哪些時候會記得要「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」呢?

祈禱:

良善、慈愛又公義的主,謝謝祢一直走在我們前面,讓跟隨祢的人可以謙卑再謙卑,靠著祢勝過世上各樣權勢,活出不一樣的生命。願我的教會常常「以基督的心為心」。禱告奉主名求,阿們!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9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9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為基督受苦的特權

參考經文:《 腓立比書1章27~30節》

你們得到特權來事奉基督,不只是信祂,也要為祂受苦。(腓立比書1章29節)

曾聽過一個故事:兩個畫家受託以「平安」為主題作畫,一位畫出一幅「風和日麗的田園,暖和的太陽照著一片稻田,田間溪水潺潺地流,還有樹木房屋,烘托出一片平靜平安的氣氛。」另一位畫的卻是「驚濤駭浪、危岩峭壁、大水波濤洶湧、天空狂風暴雨。仔細一看可發現危岩峭壁邊的一棵樹,樹枝被狂風吹得亂顫,但樹上有一個鳥巢,鳥巢裡一隻小鳥正閉眼睡得香甜。」到底哪一幅畫更能表達真正的平安呢?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。

就宗教心理的角度來說,一般人尋求宗教的目的無非是為了「趨吉避凶」,平安喜樂的生命狀態是人人所渴望的,但好像只有基督信仰教導人對於苦難問題,不是逃避而是正視它,並且靠耶穌基督來勝過!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,是在受監禁的狀態中,但他清楚知道自己是在為誰受苦。然而,他在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同時,卻更擔心腓立比的信徒會因他的遭遇而信心軟弱,所以,特別寫信告訴他們:基督徒是「得到特權來事奉基督,不只是信祂,也要為祂受苦。」唯有基督信仰將「受苦」視為一種特權,尤其是為義受苦、為基督的緣故受逼迫更是有福的。

保羅為自己當時的處境如此解釋,並寫信勉勵腓立比教會的信徒,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生活應該符合基督福音的要求,為所信的福音堅定不移,勇敢活出基督的生命。即使到了20世紀,神學家潘霍華仍認定,基督徒被呼召乃是為了要順從基督、要受苦、要捨己。在他所著《追隨基督──作門徒的代價》(The Cost of Discipleship)一書中有句名言:「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,祂是叫他來死。」這「死」是指捨己和完全脫離舊我之意,不一定是要殉道。但是,潘霍華在所處的希特勒時代確實殉道了,就像為自己所寫的話現身說法一樣。正如蘇恩佩在該書的序中寫著:「殉道只屬於那最忠貞的基督徒的權利。」

現今的基督徒,我們會在哪些時候認定「為基督受苦是一種特權」呢? 在實際的教會生活中,面對當前社會各種處境,我們的教會依然持守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「通過愛與受苦,成為盼望的記號」嗎?願受苦的基督繼續幫助我們,仍能享有「為基督受苦的特權」!


默想:

基督徒用不著刻苦己身、自命清高或無病呻吟,但我真的明白且信服「你們蒙恩,不但得以信服基督,並要為他受苦」這話的真義嗎?

祈禱:

耶穌基督,我的救主,我的王!感謝祢親自走上十字架苦路,祢所帶給我們生命的救贖之道,不是逃避、害怕,而是勇敢面對並超越痛苦和死亡,願祢繼續領我走天路並使用我。奉耶穌基督的聖名,阿們!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8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8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用整個我榮耀基督

參考經文:《 腓立比書1章12~26節》

我迫切期待和盼望的是:我不至於在責任上有所虧負,反而能時時刻刻,尤其是現在,具有充分的勇氣,無論生死,用整個的我來榮耀基督。(腓立比書1章20節)

在中時電子報看到一則報導〈她用屍袋救出2500名孩子,隱姓埋名半個世紀〉,文中敘述1999年9月美國堪薩斯州4名中學女生,為研究納粹大屠殺時期的歷史,看到一篇「其他辛德勒」報導,提到「艾琳娜.森德勒」曾救出2500個猶太小孩。這些女孩心想:「不可能吧?辛德勒救了1100個猶太人,如果艾琳娜救了2500個孩子,我們怎會沒聽說過?」於是她們開始展開一連串的探索,後來從猶太正義基金會得到難以置信的消息:艾琳娜還活著,就住在華沙,已經快90歲了。此事也因此被媒體熱烈關注。

艾琳娜,1910年生於波蘭華沙,是羅馬天主教徒。她父親是華沙鎮上唯一的醫生,一生救治窮人,卻在艾琳娜7歲那年,為救治傷寒病人不幸感染去世。父親臨終前告訴她:「如果看到有人溺水,即使你不會游泳也應該努力去救他。」這句話對她產生巨大影響。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時,艾琳娜開始為猶太人提供衣服、藥物、食品和金錢。至1942年,華沙近5萬名猶太人等待被處決時,她毅然加入「幫助猶太人委員會」,建立一個幫助猶太兒童逃跑的網路。她扮成護士,潛入集中營,一天進出兩三次,利用擔架、垃圾袋、工具箱甚至屍袋、棺材,偷偷把孩子們救出來。連續18個月,艾琳娜從集中營救出2500多名兒童,將他們送往孤兒院、修道院,或寄養在波蘭的平民家庭中。1943年10月,納粹發現她的行為,將她逮捕並嚴刑拷打,她的雙腿被打殘了,仍拒絕透露任何被救兒童的下落。直到1999年4位美國中學生找到她,她才為世人所知。2006年,96歲高齡的艾琳娜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紀念儀式上接受榮譽勳章,同年10月,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。2008年5月12日,艾琳娜在波蘭逝世,享年98歲。

艾琳娜的生命十足活出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12~26節這段經文的心志,只有真正信靠並跟隨基督的人,才能夠用整個生命榮耀基督。也許身為台灣當代基督徒的我們,不像保羅或艾琳娜有那麼偉大的貢獻與影響力,但其實基督至今仍呼召你、我認真面對所處的環境。如同保羅所說:不在責任上有所虧負,反而能時時刻刻具有充分的勇氣,無論生死,用整個的我來榮耀基督。這樣,在關鍵的時刻,我們也將會真正成為基督的見證人!


默想:

基督呼召我成為祂的門徒,什麼是我不能虧負的責任呢?我能否在每一刻用整個的我來榮耀基督?

祈禱:

我主耶穌基督,祢是保羅與艾琳娜的主,也是我的主,願祢幫助我能為祢而活,且活出基督的樣式,讓我的生命也能榮耀祢。奉耶穌基督的聖名,阿們!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7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7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在禱告中喜樂

參考經文:《 腓立比書1章1~11節》

每逢想到你們,我就感謝我的上帝,每次為你們大家禱告都懷著喜樂的心。(腓立比書1章3~4節)

教會一位青年外出讀書,參加了大專團契並擔任同工,為了在校內舉辦福音週活動,特別寫電子郵件來請教如何向慕道朋友解釋「什麼是祈禱?」「為何基督徒那麼強調禱告生活?」於是,我以身為第一代基督徒的理解及體會回答他:「禱告」是一種關係上的溝通,任何宗教信徒跟所信仰的對象「說話」或「表明心意」(祈求、感謝、懺悔,甚至是抱怨),都是祈禱。然而,禱告並非可有可無的習慣,基督徒的禱告如同「生命的呼吸」,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的。而且上帝喜歡我們跟祂說話,如同父母喜歡接到外出兒女的電話一般,那是愛與親密關係的連結。當一個人願意「口裡承認」、「心裡相信」而邀請耶穌基督作他個人的救主時,上帝就賜給他權柄作上帝的兒女,而開始其永恆的新生命(參羅馬書10章9~10節;約翰福音1章12節、3章16節)。從此,禱告(如同呼吸)與讀聖經(如同吃飯)就成了他的新生活方式了。

然而,禱告時的情緒與態度又該如何呢?禱告不是叫上帝改變,而是讓上帝在人身上動工。保羅在腓立比書第1章3~4節提到:「每逢想到你們,我就感謝我的上帝,每次為你們大家禱告都懷著喜樂的心。」到底保羅是懷抱喜樂之心來禱告,或是在禱告中得著喜樂的心呢?其實,人往往在困難痛苦的時候比較容易求助上帝,但假如你是一個明白上帝本性及相信祂權能的人,必要抱著喜樂的心來到主面前,或者說,當我們將一切人事物帶到上帝面前真實交託時,必能在禱告中得著喜樂。

尤其從今天所讀的經文,我們看到保羅並沒有為教會的人數增長、財務或事工而祈禱,他為更根本而重要的──就是為腓立比教會長執與信徒的生命品質來祈禱。今天我們也可以效法保羅,為自己所屬的教會長執與信徒代禱,求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,讓我們的愛心可以不斷地與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,使我們能選擇那最好的。這樣,在基督再來的日子,我們可以純潔無可指責,且生活充滿著憑藉耶穌基督才能有的仁義果子,來榮耀讚美上帝。讓我們用喜樂的心來禱告,也在禱告中喜樂吧!


默想:

我經常向上帝禱告嗎?我常為什麼人與事代禱?我是否用喜樂的心禱告或在禱告中喜樂呢?

祈禱:

親愛的上帝!沒有任何的身分地位比成為祢的兒女更為寶貴,我願將喜怒哀樂與各樣處境帶到祢面前,願祢按著自己的慈愛與公義來回應,使我滿懷喜樂之心親近你,更在每個禱告中經歷祢所賜的喜樂與平安。禱告奉主基督聖名,阿們!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

《每週新眼光》2016/11/26

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總會網站 訂報退報

2016年 第 4 季 第 09 週 發刊時間:每週六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以警醒面對未知的恐懼 

參考經文:馬太福音24章36~44節

36「至於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,沒有人知道;天上的天使不知道,兒子也不知道,只有父親知道。37人子的來臨要像挪亞時代所發生的事一樣。38洪水沒有來以前,人照常吃喝嫁娶,直到挪亞進入方舟那一天;39他們糊裏糊塗,洪水來了,把他們都沖走。人子的來臨也是這樣。40那時候,兩個人在田裏工作,一個被接去,另一個留下;41兩個女子在推磨,一個被接去,另一個留下。42所以,要警醒,因為你們不知道主要在哪一天來臨。43要記住這一點:一家的主人要是知道小偷晚上甚麼時候要來,他一定會警醒,不讓小偷破門而入。44所以,你們也應該隨時準備好,因為人子要在你們料想不到的時間忽然來臨。」

◆未知帶來恐懼

從過去到現在,關於所謂「世界末日」的傳聞,一直沒有停止過。為了所謂的「世界末日」,基督宗教一直都不乏誇張與荒唐的預言現象。這些所謂的「預言」,不外乎引經據典,煞有其事地指出,何年何月何日,將會出現重大災害,世界將會崩毀瓦解云云,如《1995閏八月》、南投埔里王老師購買貨櫃屋,預備世界末日災難等新聞,每次總搞得人心惶惶,但最後卻都證實是烏龍一場。原本以為這種事,只要上過一次當就會學乖,但事實上,這種事從來沒有消失過,像野草春風吹又生一樣,一段時間就又會出現某種新版本的講法,配搭新的「預言」,然後又出現一批新的受害者。

心理學家弗里茲‧李曼(Fritz Riemann)曾說:「恐懼屬於生命的一部分,沒有人可以倖免。」也因此,對於未知的恐懼,常常會被有心人士利用,成為榨取錢財的工具,這是因為恐懼能帶來可怕的力量。

2016年6月12日,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一間夜店遭到襲擊,造成百餘人傷亡。媒體指出,襲擊者奧馬爾‧馬汀(Omar Mateen)在行凶前,曾打電話給報案中心,宣稱自己是向ISIS(伊斯蘭國)效忠,而事後,ISIS的官方新聞機構也「認領」了這次恐怖屠殺。有分析指出,這種「ISIS式」恐怖襲擊的特徵就是「分散、隨機、令人防不勝防」,其目的就是創造最大的恐懼。而恐懼會激發社會的某種氛圍反應,一旦被點燃,由於人們無法判斷自己是否安全,進而被迫成為一個時刻警惕的戰士,在恐懼的情緒瀰漫之下,人們會開始變得互相猜疑、仇恨。然而,這樣的緊張對峙,卻正中了以恐懼作為武器者的下懷。當人們因為恐懼,以猜疑和仇恨回應時,正好讓散播恐懼者更鞏固自己存在的價值,以及其宣揚的荒謬理念。

耶穌說:「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,沒有人知道。」(馬太福音24章36節)提醒我們,最重要的不是「時間」,而是在時間中,我們做了什麼?換句話說,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,來面對生命中生、老、病、死,以及諸多未知?免得淹沒窒息於恐懼當中。我們不知道恐懼何時會消失,但我們在等待的時間當中,選擇我們應當做的事,來面對未知與恐懼。

◆保持警醒

耶穌說:「要警醒」(42節)。警醒,是態度,也是行動。在伴隨著恐懼與未知的等待中,仇恨與猜忌不應該是我們的態度與行動。如果基督徒對上帝的信靠,是因著上帝的愛與憐憫,那麼,相較於以仇恨與猜忌來面對,以愛和憐憫來面對恐懼與未知,有完全不同的結果。

警醒,意謂著:我們要警醒地不被恐懼牽動,而不自覺地走入仇恨與猜忌的方向;要警醒地以愛與憐憫,等待上帝時間的到來。仇恨與猜忌,迎來恐懼;愛與憐憫,迎來上帝的恩典。因為,上帝不在仇恨與猜忌當中,而是在愛與憐憫的掙扎中。如果我們不以愛與憐憫作為我們的警醒,當上帝的時間出現在愛與憐憫之時,我們也就無法明白,那是屬於上帝時刻的到來。

◆一個料想不到的時間

因此耶穌說:「所以,你們也應該隨時準備好,因為人子要在你們料想不到的時間忽然來臨。」(44節)

弗里茲‧李曼(Fritz Riemann)在其《恐懼的原型》一書中指出,恐懼,來自人「害怕變化,視之為消逝與不可靠」,尤其是我們對於無法掌控的變化,容易感到不安。

人所料想不到的,不只是時間,還有地點、人物以及出現的方式。「警醒」,是對凡事抱持開放的態度,亦是對上帝的尊敬。對上帝認識太少,不是問題,有問題的是,人總是把自己對上帝的認識絕對化。一個料想不到的上帝,不是喜怒無常、無法捉摸的上帝;一個料想不到的上帝,不是是非不分、邏輯不清的上帝。料想不到,是超越理性、邏輯、是與非。如果我們沒有保持這樣的警醒,對上帝的作為保持開放的態度,當那超越理性、邏輯、是與非,人所料想不到的上帝的恩典臨到時,恐怕會失去與恩典不期而遇、感受到驚喜喜樂的機會。

一個料想不到的上帝,一個料想不到的時間,成就一段料想不到的恩典。人類歷史改變中的重大演變,並非只是發生在某一個時間點,或是因為單一個事件的發生。它是由無數看似微不足道,或沒有關聯的大小事件串連起來,並帶來歷史的演變。

上帝是歷史的上帝,而不是成為歷史的上帝。上帝在過去歷史中,在我們料想不到的時間,成就了我們料想不到的事;未來,祂將繼續如此。當恐懼脅迫我們:去相信這是歷史的終結;當仇恨誘導我們:去以為以暴制暴是上帝的公義;當猜忌蠱惑我們:把與我們不同的人對立起來,並視為威脅時,主耶穌基督提醒我們「要警醒」,不要讓恐懼蒙蔽我們對上帝的信靠,不要讓憤怒限制了上帝成就大事的能力,因為祂將以一個我們料想不到的時間和方式,向歷史以及屬於祂與我們歷史中的人說話。

討論題綱:

1.試著討論與分析,為何社會上一直充斥著各種世界末日的預言,卻又不乏有人相信?背後的可能原因與心態為何?

2.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以及整體社會的恐懼?請試著舉例說明。

3.在恐懼中,教會可以一起來做些什麼,幫助自己與他人,從上帝料想不到的恩典中,克服恐懼? 

代禱事項:

1.為活在恐懼當中的人代禱,願在上帝恩典的引導下,走出恐懼的威脅,避免淹沒當中。

2.為我們的社會與世界代禱,能夠早日免於各種恐懼的威脅,以愛和憐憫,面對恐懼帶來的仇恨與猜忌的試探。

祈禱文:

創造我們的上帝,我們常被未知的恐懼所占據,被恐懼帶來的仇恨與猜忌遮蔽,以至於看不見祢的愛與拯救已在一個我們料不想到的時間與方式,驅除了恐懼。求主幫助我們,警醒我們對上帝的大能保持開放的態度,也願意相信:愛的力量,一定會大過恐懼與暴力。奉耶穌基督的名,阿們。 

行動參考方案:

1.當社會出現集體恐懼的現象,例如,傳染病、治安問題等,讀經小組或教會,要成為彼此扶持與安慰的地方,不應該以訛傳訛,或散發不經查證、扭曲誇大的消息,製造更多的恐懼。

2.對於仍受恐懼影響的人,不要急著去批判或拉對方出來,而是以更多的同理心,試著去理解背後深層的因素,並給予溫柔的陪伴。
 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06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6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6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耶和華沙瑪

參考經文:《 以西結書48章30~35節》

城牆四周一共長九千公尺。從今以後,這城要叫做「上主在這裡」。(以西結書48章35節)

耶和華沙瑪(Jehovah-shammah)──「上主在這裡」,以西結書48章35節所記載,是指上帝的國度,且上帝的所在會一直伸延到永世,完成上帝救贖的計畫。至高、至尊、至聖的主上帝,竟願意再次與卑微的人同住,如同創世之初,多麼美好。舊約記載,從創世開始上帝就與人同住,祂在伊甸園中行走,與祂所造的人說話;在曠野中,祂吩咐僕人摩西為百姓建造會幕、約櫃,上帝就這樣住在祂子民中間;直到大衛及所羅門作王,為上帝建造恢宏聖殿,儘管上帝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中,祂仍與祂的子民同在。

「上帝同在」的最大應許,就是:「主要親自賜給你們一個記號:有閨女要懷孕生子,並要給他取名『以馬內利』。」(以賽亞書7章14節)上帝本身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。」(約翰福音1章14節,和合本)「耶和華沙瑪」正是耶穌的名──以馬內利──的意義,耶穌是上帝住在我們中間的肉身,是「上帝與我們同在」。在耶穌基督裡,上帝要親自與我們同住。

雖然,伊甸樂園曾是上帝的所在,沙漠會幕也曾是上帝的所在,聖殿更曾是上帝的所在;而今,上帝道成了肉身,住在人們中間,上帝的所在就是耶穌基督,祂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,是信仰的焦點。

從上帝同在的曠野會幕中,直到與所有被選召的聖民,同住在終末的新天新地裡,「上帝的帳幕在人間。祂要與人同住,他們要作祂的子民。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,作他們的神。」(啟示錄21章3節,和合本)上帝要在「新耶路撒冷」與人同在。先知以西結所說的「從今以後」,意指舊的結束,同時卻也點出一個新的開始!所有信靠上帝的人,對主耶穌有信心的人們,聖靈帶領的萬民都將來朝見上帝,在上帝的所在,這是何等榮美的盼望!凡是信靠上帝的人必來到祂面前,經歷上帝的同在,享受上帝的同在,在上帝的居所安息等候祂。


默想:

耶和華沙瑪──上主在這裡,我們仰望著上帝未來異象的國度,憧憬著終將來到的上帝所在;那是終末未來的盼望。然而,現在呢?現在以馬內利嗎?上帝與我同在嗎?這是怎樣的感動,和信心的經歷呢?

祈禱:

耶和華沙瑪的主上帝啊,祢要普天下的人們都來到祢面前親近祢,使人因著祢的同在,因著在祢裡面而得救贖。感謝上帝,因著以馬內利的主、我親愛的耶穌基督救贖之恩、十架上的慈愛,讓這一切都成為真實可信、可望的,感謝主恩典。奉主耶穌之尊名禱告,阿們。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5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5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最好的獻給主

參考經文:《 以西結書48章1~29節》

獻給上主的這一區是全國最好的土地,不得買賣、交換,或轉讓。這塊土地是聖的,是屬於上主的。(以西結書48章14節)

土地分配這件事,顯示出上帝的國度是為有信心且順服的人所預備。然而,土地的分配中,除了平均分配給12支派,還有一份是聖區,是獻給上主的。以西結書48章14節指出:「獻給上主的這一區是全國最好的土地,不得買賣、交換,或轉讓。這塊土地是聖的,是屬於上主的。」換句話說,先知以西結看見平均分配土地這個異象,是必須用信心來信靠順服,才得以看見、領受的。當異象都還沒實現時,人們已被要求一個更深的信心層次,就是把最好的獻給上帝!

加爾文是宗教改革時期著名的神學家,出生於法國的諾陽(Noyon),他的父親一直是當地天主教會中一位重要的庶務人員,掌理教會的財政。當時,教會也提供一筆獎學金獎勵加爾文就學,供給年少時的加爾文在巴黎受教育。

後來,因為加爾文的父親和天主教會的衝突白熱化,父親於盛怒下要求加爾文轉修法律,當時他18歲。其實,加爾文當時醉心的是當代人文主義,因此其最早的著作是評辛尼加的《寬仁論》。後來,加爾文經歷一次信仰上「突然的悔改」,這個加爾文並未詳述的宗教神祕經驗,使他突然對昔日醉心的學術研究失去興趣,轉而專心研究聖經。

一生遭遇多舛,卻努力奮鬥不懈的加爾文,多年後在日內瓦展開宗教改革,實踐其神學信仰。加爾文辛勤努力、忍辱負重,終於把他對福音與信仰的觀點結集成冊,出版流傳至今的經典鉅著《基督教要義》,亦將基督信仰可實踐於教會與社會改革的信念,在日內瓦市付諸實行,使日內瓦的宗教改革成就有「新教的羅馬」之稱謂,加爾文亦成為基督新教宗教改革的典範。

把「最好的奉獻給主」,是敬畏順服的信仰態度。上帝要我們在什麼都還沒有看見的時候,就要有更深層次的信心,把最好的獻給祂。加爾文的父親雖做了負面示範,不讓加爾文獻身傳道;然而,全能全知的上主攝理一切,萬事都掌握在祂手中。


默想:

鑒察人心的上帝,在祂豈有缺乏?上帝要敬拜祂的人以心靈與誠實來侍奉祂,我應當怎樣行,才能榮耀祂呢?

祈禱:

親愛的主耶穌,祢曾指教在基利心山敬拜才是侍奉上帝的井邊婦人,必須用誠實和信心來敬拜,上帝才會喜悅這樣的敬拜,人也才得以看見、領受上帝的恩惠與慈愛。主啊,求祢幫助我,讓我既能明白,更能甘願為主擺上。奉主耶穌尊名禱告,阿們!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4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4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公平分配土地

參考經文:《 以西結書47章13~23節》

我曾向你們的祖先發誓把這塊土地賜給他們作產業。現在你們要公平分配這土地。(以西結書47章14節)

先知以西結在這段經文指出,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按著祂的新方法,公平分配土地產業。但是,要怎麼劃分才算是真正的公平呢?上帝說,約瑟支族有權分得兩份產業(約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各得一份),利未人分得聖所之地,而新辦法更規定,住在他們中間的外僑也能分得土地為業。

土地將從北到南公平分配給以色列的12支派,這明顯和當年約書亞的拈鬮分地不同,何況當約書亞那時期,外人也沒能得著產業,而且那是在被擄前,甚至是早在建國之前的事了。然而,上帝這次的吩咐不同,新辦法是要「公平分配」土地。所謂的公平,除了過去約定成俗的既有慣例外,就是要以上帝的吩咐為最終極的原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猶太人的律法中,對於所謂的「外人」或「外邦人」,往往有諸多設限。如果外人真的願意歸入猶太教,他們可受割禮;律法中也有規例要以色列人保護外人的條例;但是,律法中並沒有分享地業給外人的規例。不過,先知以西結在此所指陳的,是出於上帝公平而全新的律例,這是上帝透過先知曉諭以色列人民的,「這塊土地要作你們永久的產業。住在你們中間的外僑和他們在這裡出生的兒女都要分得土地。」(以西結書47章22節a)

感謝上帝,新約所揭櫫的福音好消息,正是這樣的救恩。上帝的恩典是要給所有願意信靠耶穌基督十字架上恩典救贖、願意相信自己就是被揀選蒙恩典的人,而且凡願意相信耶穌是主的人,只因著信心就能得享相同的救恩。任何一位相信耶穌,並願意受洗歸入基督名下之人,他們都可以得著上帝白白的恩典,得著一份屬天的產業。

救恩不僅要給以色列人,也要給外邦人,這是以西結所見的異象,也是新約中在基督耶穌裡「公平」的福音。今日,我們教會有照此原則公平對待新住民、新移民、外籍移工等所謂的「外人」嗎?


默想:

人們常掛在嘴巴上的公平,真的公平嗎?原則在哪裡?聖經記載要以上帝的吩咐與命令作為公平的準繩與原則,你信靠順服嗎?為什麼?

祈禱:

主上帝!求祢幫助,使我裡面有活水湧流,求祢幫助我以堅定的信心回應祢的話,也求祢幫助我常常思念我們當中的困苦人,因著祢的眷顧與憐憫,實在幫助他們。主啊!一切好處不在祢以外,無論環境如何艱難,求祢保守我的心、我的念頭,使我能順服祢。奉耶穌基督之尊名禱告,阿們。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3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3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生命的水流

參考經文:《 以西結書47章1~12節》

他告訴我:「必朽的人哪,你要留意這一切!」後來,那人帶我回到河邊。(以西結書47章6節)

上帝的使者提醒先知以西結,留心所看見的異象,不只要記錄下來,更說:「必朽的人哪,你要留意這一切!」留意什麼呢?生命的水流!就是從聖殿湧流出的水流,水向南流,流向河谷曠野,最終流到死海。先知留意到這個異象,這水流終究改變了死海的生命狀態。

留意對水的觀察,人類自古皆然。中國古有《水經》,後有酈道元《水經注》,著作目的在於「因水以證地,即地以存右」,以大小水川為綱領,記錄地理水文變遷。而對水的本質觀察應用,老子於《道德經》中論道: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」意指好的德行就像水的特質一般,水的好處在於利益萬物,而不爭私利,處在眾人嫌惡的低下環境,還能自得其所,水的修養,可以說是近於得道修為了。

而聖經更提醒我們留意這一切,更重要的是提醒讀經者,即要認識上帝的人,水的一切影響力都來自創造的源頭──上帝本身。這生命之水從上帝的居所流出,「水從聖殿南面的地下流出來,經過祭壇南邊。」(以西結書47章1節)

這道源自上主的生命水流,水勢越見盛大,由涓涓細流,漸漸變成河流;水深及膝,直到可以浮游其上,水流一路向南,直到國境之南的死海。這是巴勒斯坦最難生活、最荒涼無用之地。而先知所看到的異象是,那荒地卻因這道生命的水流,而得到醫治,苦水變為甘甜,死海因著豐富的水族漁獲,成為曬網之鄉,沙漠變成綠洲,充滿生命氣息,繁榮不息。

上帝的臨在讓大地充滿生機,生命的水流帶來醫治、改變和生息。儘管今天的死海地區還不是捕魚曬網之地,卻已是充滿農業溫室、生技研究、醫療美容產品,甚至旅行靈修的地區,以「生機盎然」形容也不為過。想問信實的上帝:這是異象應許的濫觴吧?


默想:

近年到以色列靈修旅行或療癒觀光的人,死海是必到景點。只要留心觀察這裡快速改變的一切,尤其是死海地區的環境和生態,可以看到醫治、看到生機,甚至看到經濟躍進的活動。你可以把這些和以西結47章的異象做一個比對和想像嗎?

祈禱:

全能全知的主,奇妙攝理的上帝,萬膝要跪拜、萬口要頌揚祢的名,祢是值得稱頌的,因為祢的全能使曠野開道路,祢的奇妙使沙漠開江河,祢的應許使苦水醫治變甘甜,使南地曠野變綠洲,使死海成了曬網收益之處,這一切都開始改變,今天都開始在猶太沙漠地實現了,讚美主的信實。奉主耶穌之名禱告,阿們。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2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2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有秩序的敬拜

參考經文:《 以西結書46章1~24節》

每一個安息日和初一日,全國人民都要在這門前敬拜上主。(以西結書46章3節)

每次有機會回母校台南神學院,一定會騰出空檔,就像神學生時代一樣,或獨自一人,或和當年曾經同窗的牧長同工們呼朋引伴,穿過東門路校門、橫越陸橋,到對面的小店「豬小妹」吃沙茶意麵。只是,如今景物依舊,人事已非,賣麵的店家已經頂讓他人,吃麵的人,也不再是當年的青春少年兄。然而,就像要回到從前,就像走在逝去的過往回憶裡,例行性地舉行著某種「固定的儀式」一樣,儘管韶光荏苒,但能再大快朵頤一番,就感覺通體舒暢,精神為之一振。

先知以西結在46章,用一整章的篇幅來討論,詳細說明當守的節期、當獻的典儀,「每一個安息日和初一日,全國人民都要在這門前敬拜上主。」(以西結書46章3節)這是上帝曉諭的敬拜秩序,有時間、有地點、有週期,而且全國人民都要遵行,並且有禮有序地敬拜上帝;甚至,連祭司烹煮祭肉,都需要根據禮儀而詳加規範,「這樣,他們就不必把聖物帶到外院,傷害人民。」(20節)

如果,我們拒絕上帝透過聖會所施行的禮儀、所當遵守的秩序與規範,不相信這當中有上帝的引導與光照,那麼教會施行的禮儀、約定成俗的規儀,就會變成教會生活裡貧乏又無聊的艱難事務。

先知以西結本身是祭司,以他的眼光看來,本章所描述聖殿裡的敬拜相關方式和次序,表現出信徒對上主的尊崇與敬畏的態度,這樣,才能透過敬拜上帝和讚美的服事(獻祭),來等候及領受上帝在屬靈奧祕裡,對人的祝福、對禱告的應許、對等候神回應的光照;更是神愛世人、珍愛保護、不遭災害、免受攻擊的祝福。

當時從被擄得釋放回鄉的猶太人,正充滿濃濃鄉愁,當他們聆聽先知以西結述說異象中新聖殿的規模,及新殿裡崇拜的禮儀細節,心中充滿盼望。對今日信徒而言,有秩序的禮儀正提醒我們以恭謹的心來敬拜。


默想:

對我們這些在傳統教會生活中的信徒而言,怎樣才能重新被激勵,為我們的教會注入盼望的新血與活力?

祈禱:

親愛的主耶穌!祢犧牲的救贖,充滿慈愛憐憫;祢攝理的旨意超越人的思量;祢構築十架盼望的道路廣闊,難以測度。儘管如此,祢卻願意俯身就我,捨命替贖如同獻祭,赦罪醫治,今日更垂聽我的禱告與懇求,看見我的難處,深知我的眼淚,聽見我的呼喊,這是何等慈愛啊!主耶穌,謝謝祢的愛與我同在,不離不棄。何等幸福,感謝主。奉主耶穌基督之名禱告,阿們。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1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1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分別為聖

參考經文:《 以西結書45章1~25節》

在全國中,這一塊地是聖區,是劃歸給在聖殿供職的祭司的;裡面有他們的屋子和聖殿的用地。(以西結書45章4節)

聖殿所在地是猶大全國的中心,上帝是人民生活的首位,單單敬拜事奉祂——上帝是信仰生活、生活的信仰重心。在先知以西結所看見重新劃分土地的異象中,可以看見:「聖區」土地的劃分是分別為聖,為要獻給上帝做為聖區的。

先知以西結的時代,人們除了對上帝不潔不虔,對人更是充斥貪婪和詐欺。以色列歷代的君王,為了增加私有財產、擴充君王私人的產業,多數輕視人民如草芥,巧取豪奪,無所不用其極。先知的異象中,重新分配的土地規劃裡,君王擁有的土地是自聖區西邊延伸到最東邊,中間由聖區隔開。這樣大的土地產業,除了給君王充分的土地產業,免得君王因為垂涎人民的財產,復再使用欺壓的手段來取得產業;另外,君王的土地由西到東,中間由聖區隔開,使之未連貫,也有提醒意義,就是土地是創造者上帝的,由祂掌理分配,聖區土地的位置與存在,有其「分別為聖」的重要意義。

有一個真實故事:小女孩Hattie就住在教會附近的貧民窟,一個禮拜天早上,她興高采烈來教會要上主日學,但因教堂空間太小,無法容納所有小朋友,Hattie紅著眼眶,失望地站在門口。此時,牧師Conwell剛好來到主日學教室,看見流著淚的Hattie,就順手抱起她,勉強騰出一個座位給她上主日學。牧師告訴Hattie:「教會計畫要蓋一座大教堂,好讓所有小朋友都能來上主日學,目前正開始募捐。」

某一天,傳來小Hattie病重去世的消息,告別禮拜後,Hattie的母親拿了一個小袋子給牧師,裡面有五角七分錢和一張小紙條,是Hattie這段時間所存下來,註明要奉獻給教會蓋新教堂。後來牧師Conwell在講道中分享了這個故事,會友都深受感動,連當地報社也以專題刊登這個故事,而引起廣大迴響。當時,有一位房地產經紀人讀到這則新聞,就熱心為教會奔走,尋覓合適土地。但是,土地價格太高,教會因支付不起而作罷。然而,奇妙的是,房地產業者在感動之餘,最後將這塊地以「五角七分錢」賣給教會,而傳為佳話。教會會友亦深受激勵,就在短短5年內,努力奉獻了25萬美元,作為建堂經費。這是美國費城天普浸信會(Baptist Temple Church)的故事,是小Hattie所奉獻「分別為聖」的五角七分錢所結的果實。


默想:

你是否相信分別為聖是我們該做的,而上帝也會因此成就祂大能的奇妙作為?

祈禱:

聖潔公義的上帝,願祢的榮光顯現,大能作為成就在世人面前,讓我們認識祢是主,是至高上帝。奉主耶穌之名祈禱,阿們。 Ezekiel 45:1~25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6/11/20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6年 11月 20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聖潔的責任

參考經文:《 以西結書44章1~31節》

祭司要教導我的子民分辨聖俗,以及禮儀上潔淨或不潔淨的東西。(以西結書44章23節)

1895年,靠火藥致富的瑞典富商阿爾弗雷德‧諾貝爾(Alfred Nobel)立下遺囑,要用他的遺產成立基金會,每年頒發獎金表彰有傑出研究、發明的人士,或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人。據傳他這麼做是因為某日媒體誤報諾貝爾的死訊(其實是他哥哥死了),並以斗大標題謔稱這位火藥大王是「死亡販子」。諾貝爾看了報導相當慚愧,為扭轉世人對他的看法,於是立遺囑創立「諾貝爾獎」,該獎項至今舉世聞名。諾貝爾的良心提醒他「聖潔的責任」;然而,人的良心往往需要一再被提醒才能分辨,進而承擔聖潔的責任。祭司也一樣,需要在聖潔的責任上履行職責。

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中,早先曾因以色列百姓不潔不虔而離開聖城的上帝的榮光,如今自東門返回,並充滿聖殿。上主說:「這門必須永遠關閉,不准打開。任何人都不准用這門,因為我──上主、以色列的上帝已經從這門進去。這門要永遠關閉。」(以西結書44章2節)東門關閉,代表上帝同在,不再離開。根據這個傳統,耶路撒冷的東門(今名「金門」)緊閉迄今。當年先知看見上主的榮光充滿聖殿,不由得心生敬畏,俯伏在地。這也提醒,當人聽了上主的命令,要預備好身心靈,恢復聖潔的敬拜。上主並要求有服事職分的人,要心存敬畏,生活無可指責,避免入了迷惑。

上主對以西結說:「有些利未支族的人隨從其他以色列人離棄我去拜偶像,我要懲罰他們。」(10節)儘管在不潔不虔的世代,一些宗教領袖走迷了,隨從拜偶像、失格瀆職、遠離上帝;但仍有克盡職守、鞠躬盡瘁的人,就像利未支族、撒督後代的祭司,仍忠心在聖所事奉,因此上主應許他們得以進入聖殿主持禮拜(15~16節)。

羅馬書3章23節說:「因為人人都犯罪,虧欠了上帝的榮耀。」曾經,因為以色列人犯罪,虧缺上帝的榮耀,以致上帝的榮光離開聖殿;然而,當上帝的榮光返回時,那些迷失的宗教領袖也因不潔不虔而無法參與敬拜與事奉,只能當雜役。換句話說,追求聖潔既是在上帝面前的責任,更是自潔的要求。這對今日的教會事奉者而言,無疑是一大提醒!


默想:

忠心的先知以西結得以看見上帝的榮光充滿聖殿,而那些離棄上帝隨從人拜偶像的利未人,最終卻無法參與敬拜服事,這對我有何啟示?

祈禱:

親愛主,榮耀的上帝,求祢的真光時常照亮我前面的道路,引導我的腳步,免得我走迷遠離而得罪祢,虧缺了上帝的榮耀。奉主耶穌之名懇求,阿們。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

《每週新眼光》2016/11/19

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總會網站 訂報退報

2016年 第 4 季 第 08 週 發刊時間:每週六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成功的失敗者 

參考經文:路加福音23章33~43節

33他們到一個地方,叫「髑髏岡」,在那裏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,同時又釘了兩個囚犯,一個在他右邊,一個在他左邊。[34耶穌說:「父親哪,赦免他們,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。」]他們抽籤分了耶穌的衣服。35民眾站著觀看,猶太的領袖卻嗤笑他,說:「他救了別人,要是他真的是上帝所揀選的基督,讓他救救自己吧!」36兵士也同樣譏笑他。他們上前,拿酸酒給他,37說:「你若是猶太人的王,救救你自己吧!」38在他上面有牌子寫著:「這是猶太人的王。」39兩個跟他同釘的囚犯,有一個開口侮辱他說:「你不是基督嗎?救救你自己,也救救我們吧!」40另外一個卻責備那囚犯說:「你同樣受刑,你就不怕上帝嗎?41我們受刑是活該;我們所受的不正是我們該得的報應嗎?但是這人並沒有做過一件壞事。」42於是他對耶穌說:「耶穌啊,你作王臨到的時候,求你記得我!」43耶穌對他說:「我告訴你,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裏。」

◆耶穌──被處死的政治犯

與其問耶穌為什麼會死,不如問耶穌是為了什麼而死?在骷髏岡的十字架上,耶穌的身邊有兩位同樣被判十字架刑的「罪犯」。十字架刑是羅馬帝國的刑罰,主要是用來處罰兩種罪刑:逃跑的奴隸與政治犯。因此,耶穌身邊的兩位「罪犯」,在羅馬帝國統治者眼中雖然是叛亂分子,但在其他人眼中,卻是不折不扣的自由鬥士。

耶穌不是逃跑的奴隸,而是因為政治的因素被判十字架刑。我們從兵丁取笑耶穌:「你若是猶太人的王,救救你自己吧!」(路加福音23章37節)就可知道:耶穌被控訴的罪名是攸關政治的。耶穌,這位被稱為「基督」的猶太人,不管祂自己承不承認這個違逆不道的稱號,從羅馬帝國統治者的眼中,耶穌就是一位圖謀叛亂的恐怖分子。因此,耶穌的死對帝國的統治者與既得利益者來說,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

◆羅梅羅主教──無聲者之聲

奧斯卡‧羅梅羅主教(Óscar Romero,1917~1980)生於薩爾瓦多巴里奧斯城,自幼因病只在公立小學讀到三年級,便作了見習木工,直到12歲。1931年,羅梅羅進入當地修道院學習6年,期間曾因家境貧寒在礦場做3個月苦工。1937年,他進入另一所修道院學習7個月後,進入羅馬的宗座額我略大學,1942年4月4日晉鐸。曾擔任酒精依賴者互助組的援助工作、主持建設大教堂、和平聖母信心會的創建指導和擔任教區新聞刊物《Orientation》的主編。1977年2月,他獲任命為聖薩爾瓦多大主教。當時,他的觀點還是非常保守。後來,因為他的同事耶穌會士格朗神父(Father Rutilito Grande)與神學生提倡土地改革,得罪既得利益團體而遭到槍殺,自此羅梅羅主教對於信仰開始出現轉折。他從一位害羞、內向的神父,變為敢言、批判軍事獨裁、為人權辯護的先知。格朗德神父的死給了他新的行動力量。他成了無聲者之聲(voice of the voiceless),卻也受到死亡的威脅。

1980年3月24日,羅梅羅主教在主持彌撒時說:「我們不能那麼愛自己,以致逃避歷史要求我們冒的生命危險。而誰逃避危險,都會失去生命。相反的,誰出於對上帝的愛,獻出自己服事別人,則會活著,好像死去的麥子,但只是表面死去……只有在捨棄自己時,才會有收成。」當羅梅羅為聖餐預備餅和酒的時,一顆子彈從小聖堂發射出來,穿破他的心臟,幾分鐘後他就去世了。耶穌與羅梅羅主教的死,一般人以為那即是終點,一切都結束了,上主失敗了。但事實上,正好相反;他們的死,帶來新生命與盼望。

◆咸錫憲──破碎的上主

咸錫憲(Sok Hon Ham,1901~1989),是一位為了愛,不斷與失去公義的政府對抗而遭到監禁的韓國人權鬥士。他的一生歷經近代韓國各朝代,從日本殖民時期、北韓及南韓軍事統治時代,都有被當權者抓入監獄的紀錄。他的信仰,最早受美國長老教會到韓國的宣教士影響,韓戰後成為貴格會(Quakers)的會友。1938年,日本發布命令,嚴格禁止韓國學校使用母語教學,以達到消滅韓國民族思想目的,他因為拒絕服從這個命令,被迫離開教職,並在日本的監控下,轉到一間農校擔任管理員。1942年,他因為出版《聖經韓國》(Bible Korea) 而被逮捕入獄,從1942至1945年間,入監次數前後不下5次。

咸錫憲曾經提出一個「破碎的上主」觀點。很多人無法理解與接受「上主是一個破碎的上主」的說法,因為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,上主必須是個完美與無敵的上主,必須是無懈可擊的化身。然而,保羅的話也曾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: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,在那些走向滅亡的人看來是愚拙的;對我們這些得救的人來說,卻是上帝的大能。」(哥林多前書1章18節)上主是個被十字架所撕裂的上主,祂被打破的身軀,則是為我們所捨的身軀。「神蹟」或「智慧」,排斥、拒絕一個會破碎的上主。因此,保羅進一步說,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,「這信息在猶太人看來是侮辱,在外邦人看來是荒唐。 」(22~23節)

然而,因為「破碎」,所以才有「空間」。那是一個「神蹟」與「智慧」以外的空間。十字架上的耶穌,醜陋、骯髒和死亡,與代表成功、光彩與尊榮的「神蹟」與「智慧」互相排斥。破碎的身體,讓人聯想到的是不完全、失落與死亡。但是,就在侮辱與荒唐當中,宛如希伯來聖經創世記中,上主創造的力量是從混沌不明之處,誕生一個新的空間。這個透過骯髒、死亡、看似荒唐與侮辱所誕生的「空間」,看似失敗,卻是「成功」之處。基督的死,帶來了真正的生命,是永遠不會腐敗的生命。

耶穌,一位為了愛那些被社會視為失敗者,而與冷漠僵化的人性面對面,最後被以十字架撕裂身軀者。

在人的聰明面前,他們都是軟弱的失敗者。

在上主的愚拙前,他們都是成功的失敗者。

當我們與基督一起「破碎」時,也是我們與基督一起在樂園的時候。

討論題綱:

1.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高俊明牧師,曾經為了保護政治犯而入監服刑,我們該如何從他的遭遇,連結到耶穌的十字架?

2.美國神學家雷茵霍爾德.尼布爾(Reinhoid Niebuhr)曾說:「當宗教成為社會正義的工具和靈感時,它便要隨處遇到各種危險。」你是否同意? 

代禱事項:

1.請為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中,因公義與憐憫,而遭受威脅和迫害者禱告。

2.請為我們的教會禱告,要有智慧面對瑪門的誘惑與試探,成為社會正義的工具和靈感。

祈禱文:

公義與慈愛的上帝,雖然愛祢的人,有時候會面對死亡的威脅與恐懼,請求上主保守我們的心靈:在患難中,依然有盼望;在恐懼中,依然相信祢的同在;在懷疑中,依然有祢的愛。奉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。 

行動參考方案:

1.建議地方教會關心地方弱勢者的需要,並主動建立對話,積極參與在地的非營利組織或社福機構推動的活動,或尋求可合作的方案,如:長老教會身心障礙關懷中心、基督教恩友中心、樂山教養院、喜樂保育院等。 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06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